踏上复兴之路——读《苦难辉煌》有感
发布日期: 2022-05-27 11:16 来源:机关第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 作者:王玮

《苦难辉煌》是我国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耗时15年写成的中共早期党史巨著,生动描绘了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传入中国,至1936年西安事变前中国风云变化中的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中宣部、中组部向党员干部推荐的重点图书。有幸从一位友人手中借读此书,一开始读就被作者散文诗般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洞见所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读完全书,仍意犹未尽,沉浸在阅读的魅力中。

《苦难辉煌》共分为16章,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大量的史实,全景式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低谷时期的离乱、痛苦、屈辱、觉醒、奋起、探索、牺牲、重生的宏阔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振聋发聩的问题“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感受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恢弘气势,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这一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历史的视角转换到现在,我们已经迎来建党百年,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踏上复兴之路,面向未来,我们需时时刻刻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脊梁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苦难辉煌》给了我们启示和答案。

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站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一些攻击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不良言论,给思想舆论领域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干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苦难辉煌》通篇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客观、全面、真实勾勒出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本来脉络和人物的本质特征,比如,书中在叙述时鲜明提出“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高瞻远瞩,气魄非凡,但他的伟大和非凡,并不说明他是万无一失的神,他一生也曾打过四次败仗,但他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伟人”。这正是实事求是解读历史,真实记录成功,也客观叙述失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人民为中心,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曾讲过这样一番话“共产党十万军队,后面跟着四五十万推弹药、运粮食、救伤员的老百姓,我三十万大军哪是和军队打仗,分明是在和民众打仗”,无独有偶,书中介绍蒋介石在1949年离开大陆时,总结中国共产党优点时提到一点就是“主义第一”,这个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选择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哪怕经历了长征途中的狼狈和辛酸、迷茫和痛苦,矛盾与分裂,牺牲与流血,我们的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那就是因为我们的根深深的扎在人民的土壤中,我们的力量源源不断的获得补充,所以才能在围剿中突破,在低落中崛起,在烈火中重生。

要不忘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守正创新,坚定道路和文化自信。书中展现了历史风云际会间,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联共(布)、共产国际与日本昭和军阀集团等力量在中国大地舞台上的碰撞。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听从了共产国际的一些不合中国实际的指挥,一方面是因为希望得到苏联与共产国际对革命的经济支持,更重要的缺乏对自己的道路和文化的自信。随着革命的深入,我们的党在失败的经历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走向成熟,最终走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道路,涌现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此,中华民族开始重新找回自信,找回自尊,找回凝练了千百年的优秀传统,为进一步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夯实了基础。

要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我们对长征中抢渡大渡河的直观感受,一个“寒”字展示了那场战争的惨烈,如果红军没能成功渡过,中国的历史也将要改写。这时泸定桥二十二勇士,挺身而出,背跨马刀,腰缠手榴弹,攀桥栏、踏铁索冲锋而去,成为中国革命史中一尊尊永恒的青铜雕像。战斗结束后只有8人姓名可以追认,最小的不到17岁,他们大多数没有活到新中国成立,虽然有些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但他们是伟大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担起了那个时代的使命,用牺牲、担当和鲜血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苦难辉煌》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而磅礴的力量,体会到了一百年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甘撒热血英雄们的情怀和担当。今天的我们,肩上担起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要将英雄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不断传承、发扬光大。我们坚信,信仰之魂、党性之光、人民之力终将绘就可爱的中国,终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